勞動部最新研究分析餐飲業勞工勞保資料、癌症登記檔等資料庫,比較餐飲業勞工跟一般人口的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初步發現餐飲業的全癌症發生率、全死因發生率、全癌症死因發生率都顯著較高。
台灣有美食王國之稱,根據經濟部統計處資料,餐飲業廠商約有12萬3462家,從業人員約32萬1103人,但勞動部最新研究「餐飲業勞工職業病之本土流行病學調查研究」顯示,餐飲業勞工的罹癌率比一般勞工還要高。
研究報告中表示,根據2005年至2015年勞動部統計,勞工保險現金給付職業病總計6968件(包括傷病給付、失能給付、死亡給付),其中住宿及餐飲業位居19類大行業別中第6位(申請職業病給付共計374件),而手臂肩頸疾病與職業性下背痛佔總件數的88.24%。
研究中也分析餐飲業勞工勞保資料、癌症登記檔、死因檔、全民健保等資料庫,比較餐飲業勞工相較於一般人口的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情形,初步結果發現餐飲業工作者的全癌症發生率、全死因發生率、全癌症死因發生率皆顯著較高。
研究報告表示,在全癌症標準化發生率中,餐飲業男性工作者的全癌症、口腔咽喉癌、直腸癌、肺癌、膀胱癌 的標準化發生率顯著較一般男性人口高;餐飲業女性工作者的全癌症、口腔咽喉癌、子宮頸癌及子宮內膜癌的標準化發生率顯著較一般女性人口高。
紅烏龍的始源,由台東茶區發跡,台式茶的影響有多深?實在很難評估?不過從紅烏龍茶近年來的演變似乎可見些端倪; 台東茶區在本省是屬較晚發展的茶區,大約在 1960 年代開始有小規模種植茶葉,初期以種植製作紅茶為主,後因當時國內茶葉外銷遇到瓶頸轉為內銷市場,包種茶成為市場主流,搭上包種茶產製列車,全部改種小葉種生產包種茶。 1980 至 1995 年間可說是台東茶葉盛期,當時中南部茶區及高山茶未成氣候,佔著先天環境的優勢,台東茶區所生產的晚冬及早春茶逐漸受到茶商及製茶業者的重視,紛紛來台東從事茶葉加工及批發業務,為台東茶業發展奠下深厚的基礎,茶葉面積一度高達 5-6 百公頃。1996 年後,茶進入黯淡時期,茶區面積逐漸減少,製茶工廠由最盛的五、六十家,到目前的十餘家,茶園面積也降至 200 公頃左右,茶區發展面臨新的生存考驗。茶園驟降的原因複雜,一是產、製分離, 茶農負責種茶,茶菁販售給製茶工廠加工,在質與量和行銷方式的對立下,茶農和製茶廠間難以取得平衡, 造成茶農生產茶菁製茶廠無法收購,農民只好轉作其他作物。二是茶區缺乏特色知名度不足,所產茶類與其他茶區相同,市場無法開拓。三是受進口台式茶的影響。茶區是花東兩縣最大、最重要的茶區,生存面臨困境,茶區該如何突破?有賴產、官、學共同努力,為此茶業改良場台東分場乃積極輔導茶區轉型升級,全面強化體質從「生產型」的茶業,轉型成「知識型」茶業。從特殊品種種植與加工製作、品質認證及品牌行銷三大環節著手,開創競爭利基。特殊品種種植方面花東地區已是全台大葉烏龍品種最大的產地,永康山野生茶也在選育中,可望成為東部茶區另一特產。茶類加工目前已推出蜜香紅茶、蜜香綠茶、紅烏龍等茶類,逐漸獲得消費者的喜愛與肯定。在這些茶類中蜜香紅茶已成為花蓮縣瑞穗鄉舞鶴茶區的特產茶類,消費者來到舞鶴村首選的茶類就是蜜香紅茶,舞鶴村已成為「蜜香紅茶」的故鄉,茶區面積也逐漸的增加。「 紅烏龍 」則 是茶業改良場台東分場團隊,為突 破中低海拔茶區之困境 , 利用夏秋茶生產發酵程度較重之烏龍茶,因 茶湯水色橙紅,明亮澄清有如紅茶的茶湯色澤,特取名為「紅烏龍」。自 2008 年於台東縣鹿野鄉推出後, 逐漸受到消費者的注目與喜愛,市場逐漸在擴增中,甚至在中國大陸也受到矚目 ,可望成為台灣新興的特色茶類 。
如果細分餐飲業狀況,研究報告指出,除了酒精飲紅烏龍茶料店與其他餐飲業之外,從事餐館業、非酒精飲料店業與餐食攤販業的細行業別的男性勞工,相較於全國20-64歲的男性全人口,具有統計學上顯著較高的癌症死亡風險。
而從事任一細行業別的蜜香紅茶女性勞工,相較於全國20-64歲的女性全人口,都有較高的癌症死台東紅烏龍茶亡風險。
不過研究報告中指出,由於研究使用的資料來源為勞動部勞工保險局獲得餐飲業的勞工資料與非餐飲業勞工資料,受限於干擾因子的收集與校正,例如勞工是否有抽菸的習慣、勞工住處是否位於高汽機車廢氣排放量高的地區等等,因此在分析過程中有沒辦法控制的變因。